Sunday, January 4, 2015

印刷媒體的互聯網之路﹝上﹞: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

從小開始一直都很喜歡閱讀,以前從100%看報紙、雜誌,追閱喜愛作家的專欄,到現在大部份看網上版,時代真的變了!我深信好的報導和文章有價,需要辦報人不斷投資,才有可能保持文章的質量,讀者也有責任為好文章/報導而付費。但是毋容爭辯,受到互聯網和科技發展的影響,傳統的報紙和雜誌無論在銷量或廣告收益都處於下跌軌。這種改變是結構性的、是全球性,為可口可樂等大品牌做media buying的MediaVest公司都因為印刷版銷售不足而打算提出分開計算印刷版和數位版的廣告費,為品牌省錢。說這行業(尤其是印刷出版)是夕陽行業,雖不差亦不遠,甚至還有不少人在討論 「紙媒已死」的論調!


不過,在這一片看淡聲中,亞馬遜的創辦人兼CEO,Jeffrey Preston (Jeff Bezos) 卻於去年私人花了2億5千萬美金買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雖然這是收購只包括華盛頓郵報及其名稱、免費報紙 Express daily、The Gazette、西班牙文報紙El Tiempo等,並不包括其他Washington Post集團擁有的媒體和資產,但是以一個在互聯網非常成功的人仕,收購一項深受互聯網影響的業務,對當時的新聞界可說以說非常震撼,也引起不少猜想。或者,傳媒並不是夕陽行業,只是暫時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商業模式而已。


最近研究不少 「紙媒已死」的文章,又看到一些傳媒集團不堪的業績,我總認為傳統傳媒不應就此沒落,因此我就嘗試看看一些著名的傳媒集團如何走它們的互聯網之路。

華盛頓郵報 (The Washington Post):向免費傾斜
一年過去,Jeff Bezos没有太多的動作,而且對外宣稱根本沒有計劃,他的入股只是想利用他的資本做一些實驗。他說 “I went through a few gates before deciding to buy The Post. Is it hopeless? I didn’t want to do it if it was. The Internet has radically disrupted traditional newspapers. The world is completely changed, and advertisers have tons of options on how to reach people in local areas.” ,他認為“I did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newspaper business, but I did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Internet,”是不是意味著他打算將引領華盛頓郵報走一條互聯網之路?

這一年來雖然動作不多,但明顯的看到Jeff Bezos正在提升華盛頓郵報的瀏覽量和點擊率,以及開始在移動終端的佈局。

第一、改變定位,從地區報漸變為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媒體,加入不同地區的版本,積極增加用戶數量。面對互聯網的免費文化,靠廣告收入盈利幾乎是唯一的商業模式收入,而瀏覽量和點擊率幾乎等於一切。因此,擴大用戶群有助增加瀏覽量。甚至Jeff還在倫敦增加一條針對國際市場用戶的銷售隊伍,希望藉此擴大廣告的來源。
對政策很有見地的Ezra Klein
第二、內容改革,從專注美國首都政經新聞,改變成為內容多元化的媒體。一直有閱讀華盛頓郵報的讀者應該知道Ezra Klein這位明星博客。自從他離開WONKBLOG陣地,華盛頓郵報的確損失不少流量,尤其是那些喜歡看Ezra Klein等人以簡單圖表表達各政策經濟的讀者。不過,華盛頓郵報之後陸續開拓Storyline (在解釋/回應熱門政策議題上加入有關的個人故事)、Morning Mix、PostEverything,又改革Sunday magazine的內容,增加了副刊的種類和內容,令以往報紙注重政經(尤其華盛頓消息)的氣息大為減弱,有效擴大讀者群。可惜的是後來加入的人,尤其負責Storyline等人,沒有Ezra Klein等人以簡單圖表表達各政策經濟的功力,這方面有待努力,畢竟天才的助力得來不易。創作受歡迎的內容,能提升點擊率,內容多元化有助吸引多些讀者了,這些改革似乎都離不開提升瀏覽量和點擊率。

第三、整合入亞馬遜的產品線。最近華盛頓郵報專門為Amazon Kindle Tablet的用戶推出一個APP,讓他們免費瀏覽半年,半年之後用戶只須支付US$1就可以再續半年。雖然這APP並不提供所有郵報的文章,而且還包括廣告,但以免費包裝,又有Amazon海量的用戶作推廣對象,應該可以招攬不少新用戶(不論是美國國內或國際用戶),而且有助提升瀏覽量。不過,最重要的一點在於通過了解用戶的下載,華盛頓郵報可以更準確地掌握使用者的profile,通過瀏覽習慣研究他們的喜好,有助完善未來的廣告投放基礎。

看來Jeff Bezos對華盛頓郵報的改造還是離不開搶流量、抓用戶和數據挖掘等亞馬遜和Business Insider的成功要素。

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文章有價

付費訂戶是一條路、按文章收費也是一條路,但兩者的收入根本彌補不了銷售和廣告的下跌,而且並不是每家報紙雜誌都可以靠收費而盈利。根據Re/code的報導,因為廣告費用下跌,在美國每十份報紙中有四份已經開始網上版的費用,以紐約時報為例,過去幾年都希望以收費文章而發展業務,雖然直至去年六月已有831,000個網上收費用戶(大約每戶每月基於接駁的devices支付US$15-$35不等的費用),而網上版的訂閱收入也已佔整體收入的1/10,看似開始上軌道,不過去年六月至九月的新網上訂閱用戶卻只有32,000戶,增長似乎已開始停滯不前,即使加上網上版的廣告收入,也只佔總收入的百份之二十,不足以扭轉局面。未來的發展,管理層希望通過不用的APP來吸引訂戶,例如NYT Now、NYT Opinion,甚至和食物有關的food APP,不過似乎成效不大,應該是時間開始嘗試其他的商業模式,突破瓶頸。

下半部會探索一開始就以互聯網為媒介的赫芬頓郵報如何乘勢掘起以及港台兩地最大傳媒集團「壹傳媒」的互聯網之路。

印刷媒體的互聯網之路(下):赫芬頓郵報和壹傳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